|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常德名人——丁玲

常德名人——丁玲

关键词:常德名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常德城市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changde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32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父亲蒋保黔(1877-1908),留日学生,曾行医散药,造福乡里。母亲余曼贞(1878—1953),后改名蒋胜眉,字慕唐。因接受新文化,具有较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冲破习俗,坚持办平民女子工读教育。曾任县立女子小学校长、县立俭德会会长。

  丁玲童年很不幸,4岁时父亲病逝,家道败落,幼弟夭殇,母女相依为命。向警予曾与余曼贞同学,对青少年时代的丁玲有很大影响,丁玲称向警予为九姨,说:“当我还只是一个毛孩子时,就有了她美丽的崇高形象。”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在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丁玲积极参加游行、讲演、剪辫子等进步学生运动,并义务去成年人夜校讲课,被学生称为“崽崽先生”。在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读书,受进步教师陈启民(新民学会会员)的教育熏陶,进一步培养了文学兴趣。她的两首白话小诗曾被陈启民推荐到《湘江日报》发表。1920年暑假,丁玲因不满校方解聘陈启民,同杨开慧等6名女生一起转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成为湖南女同校之创举。1922年初,丁玲与挚友王剑虹同赴上海,人陈独秀、李达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同年秋,女校停办,她与王剑虹辍学,在沪、宁自修文学。1923年夏,她们结识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经瞿秋白介绍,丁玲、王剑虹进中国共产党人主持的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瞿秋白曾评价丁玲;“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句话,概括了丁玲的过去,也预示了丁玲的未来。1924年夏,与瞿秋白结婚不到一年的王剑虹病逝。丁玲悲痛挚友的早逝,告别上海,转赴北京。过着清苦的求学生活,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这时,丁玲结识了《京报》副刊“民众文艺”编辑、青年作家胡也频。1925年,丁玲与胡也频结婚。

  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土日记》相继发表。作品深刻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表现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的痛苦与追求,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大胆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引起了文坛的注目和赞赏,奠定了丁玲的文学道路。次年春,丁玲与胡也频移居上海,开创新的文学事业。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O年春上海》(之一、之二)。它们结束了丁玲创作的“莎菲时代,向着描写革命、塑造革命者形象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1930年5月,胡也频、丁玲参加”左联“。次年2月7日,胡也频牺牲于上海龙华。丁玲满怀悲愤,在沈从文的陪护下,将出生四个月的幼子送回常德,交母亲抚养。返沪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1932年3月,在严酷白色恐怖的上海,丁玲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下半年,任“左联”党团书记。在革命文学运动中,丁玲是鲁迅旗帜下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这时期,她用革命现实主义的方法,正面描绘血与火交织的阶级斗争现实,创作了《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创作实绩,得到鲁迅、瞿秋白等的肯定。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1936年9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南京。11月,秘密自上海经西安到达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领导同志的欢迎。毛泽东作词《临江仙》赠丁玲,并亲自任命丁玲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丁玲倡议、参加发起“中国文艺协会”并担任主任,被毛泽东誉为:“这是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

  到达陕北,丁玲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创作了《到前线去》、《彭德怀速写》、《记左权话山堡之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等作品。丁玲还担任“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委员,为《红军长征记》做了大量的、艰苦的编校工作。抗日战争开始,丁玲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随八路军总部开赴山西前线。在戎马倥偬的情况下,丁玲创作了《日记一页》、《河西途中》、《冀村之夜》、《杨伍诚》、《马辉》、《压碎的心》、《七月的延安》等20余篇作品。自1939年10月,丁玲历任陕甘宁边区文艺协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在条件艰苦、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她创作了《新的信念》、《县长家庭》、《入伍》、《夜》、《我在霞村的时候》等数十篇作品,是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自1944年春,丁玲专事写作,写了《田保霖》等一系列先进英雄模范人物的报告文学。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赞扬。1946年,丁玲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她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名作,是丁玲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成就。1951年,荣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1948年11月,丁玲赴匈牙利布达佩斯,出席国际民主妇联第二届代表大会,被选为国际民主妇联理事会执行委员。

  新中国建立后,丁玲历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等职。她曾多次赴苏联、东欧参加国际文化活动,促进和平活动和进步妇女活动。在极其繁重的工作中,她仍写了《粮秣主任》、《欧游散记》等散文和大量评论、杂文,还发表了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部分章节。1954年3月,丁玲回到阔别23年的常德,写有散文《记游桃花坪》。

  1955年,丁玲被打成“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的主要成员。1957年,又被划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被开除党籍。1958年秋去北大荒劳动。1970-1975年,受“四人帮”迫害,被关人京郊秦城监狱。1975年获释后遣送到山西省长治县嶂头村。1979年,经党中央批准平反。1982年10月,丁玲最后一次回故乡常德,她游览桃花源,访问母校桃师,并回临澧老家。

  丁玲重返文坛后,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兼文化组组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她不顾年高体弱,多次出访,参加国际性文学交流活动,热情培养青年作家。她勤奋写作。自1979年恢复写作后七年时间,创作的新作有《丁玲近作》、《旅美散记》、《我的生平与创作》、《生活·创作·时代灵魂》、《魍魉世界》、《风雪人间》和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未完成)等共约一百万字。

  丁玲于1986年3月4日在北京病逝。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