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石门——婚嫁习俗

石门——婚嫁习俗

关键词:常德民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常德城市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changde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376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以歌为媒
“以歌为媒”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大都盛习过的婚姻习俗,石门土家儿女至今有“以歌为媒”的遗迹。
石门丫头叫“姑儿”石门西北乡土家儿女结婚前称“姑儿”“丫头”(不是婢女,是方言名称)。婚后称“姑娘”“堂客”。结婚前如果有人对婚前女子说,“她早就是一个姑娘了”,就说明这个姑儿早已破处失身了。所以土家女子禁称“姑娘”,否则会遭到女家父母臭骂,女子本人也认为遭了最大羞辱,须洗白。

十八“姑儿”会情郎
土家女儿长到十七八岁可公开找情人,偷偷会情郎。公开找情人的方式就是“以歌为媒”。石门土家儿女上山割草砍柴,开荒种地薅草、赶集、迎亲、跳摆手舞或是三五成群路上相遇,男女之间总是以歌通情。先是唱盘歌:“哪花开来红似火?哪样花开白如霜?哪花开来红十里?哪花开来满山岗?石榴花开红似火,梨树花开白如霜,杏树花开红十里,映山红开花满山岗……”“盘花”唱完,土家汉子也许相中了他的小家碧玉,土家女儿也许看上了她的相思郎。接下来便是唱试探、唱赠心、唱盟誓、唱离别、唱思念。“半崖一树花,山都映红哒,蜜蜂不来采,空开一树花。”“桐子开花当心红,悄悄交情莫露风;燕子衔泥紧闭口,蚕儿挽丝在肚中。”“白天想郎想到晚,晚上想郎啊……日落酉时,关门戌时,人静亥时,半夜子时,寅卯不天光,辰巳午未申啦,哪时哪刻不想郎。”
偷偷会情郎的方式多是赠一双绣花鞋垫,或是撒有花香的卡花手帕,丝线。情郎多从绣花本领看出姑娘的心灵手慧,有民歌唱道:“白布帕子四只角,只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才看手脚。”如果情郎来家作客,土家女子要亲自泡一杯红糖茶递给情郎,家中父母撞见后也做一碗放四个囵蛋的红糖茶端来对第一次登门的准女婿表示欢迎;如果父母不在家,一对小情人就会互赠礼物,私定终身,甚至以身相许。待到过年后,他们在正月里亮相:一起跳摆手舞,尽情狂欢,然后去求土老司允许,准备结婚。
开亲不讲辈分
据方志家谱记载:石门县元明时代有同姓结亲及开亲不讲辈份的情况,1984年笔者在江坪河采访到一首民歌唱到:“青蓝白布把衣裁,不图辈分图人才。只要姐儿生得好,愿把辈份矮下来”此歌反映了当时不讲辈分的状况。

“野合”遗俗
乾隆《永顺府志》载,土司时期“翁姑子媳,同居一室”,聚族耕食,“以歌为媒”,在亲夫面前,可自由野合。保存着氏族农村公社制社会形态。湘西鄂西地区至今还保持着“仲春三月”“女儿节”“女儿会”习俗,即春秋的某日,姑娘们成群结队,穿红戴绿,去赶集约会小伙子,然后邀至泉边溪旁,赠物求爱,夜晚“野合”于山林,谁也无权干涉,称“放活”。石门是否也有“放活”,我不敢肯定。1997年我到石门旅游区壶瓶山采风,听到一则笑话和一首山歌,也许能说明石门壶瓶山区至今存在原始自由婚遗迹。这则笑话讲“文革”时期江坪风景区(原属江坪乡)有两家在吵架斗狠,都说自己的女儿有本事,一个说:“我家的女儿有本事,大队支部书记都让我丫头捞到了。”另一个更得意地说:“你家丫头偷个支书算哪门子狠,我家丫头偷的是乡党委书记。”要知道在“文革”这个禁欲年代,竟有这样大胆的表白,说明当地风俗的原始自由。正因为此,“文革”中县里派到江坪当书记的调回了一个又一个,全都是“作风错误”处分调动。有一天笔者进江坪采访山歌,一位土家姑娘给我唱了一首山歌:“叫声妈妈莫骂我,你不唱山歌哪有我;我不唱山歌,哪有外甥伢子喊你叫外婆。”听着这山歌,瞧着壶瓶山热情大方却又害羞秀慧的土家姑娘,你不能不动心“以歌为媒”的土家山寨原始文明遗风。

嫁儿招婿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原南坪河乡、穿山河乡、江坪河乡一带深处大山,虽然清雍正实行“改土归流”之后,禁革了所谓男女“野合”,女子走到男家的陋俗,但是古老的以歌为媒习俗,早已融进了山民的血液,男女从小自由交往,耳鬓厮磨,深厚的情意自然发展到男孩走进女孩家里成鱼水之欢,女家父母一般不干涉。形成了嫁儿招婿的习俗。这在山外封建社会里是不允许的,即使双方父母同意,族人也不答应。现在江坪、南坪、穿山河一带冬天的夜晚满火坑的人烤火,主人也会把客人安排在火坑边洗澡,家里女孩也不回避。如果客人与主家女孩自然结合到一起,主人一般不找麻烦(居心者另当别论),个别有吵闹索要青春损失费的还会遭乡邻耻笑:“自己不管好女儿,没钱想到卵上去了。”

贞操问题
谈到这里,读者舌头底下肯定压着一个问题没说出来。未必这么开放?就是现代文明已进入廿一世纪了,再开放,人们(特别是男子)还是希望自己能娶到一个贞洁的女子!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贞操”的时间界线和地域界线问题。
先讲时间界线问题,在私有制产生之前,原始初民无所谓个人贞操观念,他们在婚前完全可以和多人建立恋爱关系,甚至发生性行为,家里父母及其他人都不干涉。特别是在播种,禾稼结实,牲畜繁殖之季,人们可以任意结对故意做出种种淫秽的举动,以表达对于繁荣的愿望。或者男子在结婚之前很想得到妻子是否能生子女的证据,他们将刚刚成年的十七八岁的少女赶出家门搭草棚与陌生男子或相悦男子乱交,直到有了身孕才可回家,至今广西海南岛黎族仍有此习俗。但到了财产观念发达的时代,人们的贞操观念就比较重了。有专家说贞操观念与经济有关。经济时代,凡人购买诸般贷物,都喜欢拣完好无损的,如果买回的贷物有缺损,可以退换或索回贷价,即包退包换。把这个观念推之于买卖婚姻,便演变成要求未婚女子谨守童贞的伦理,因为私有制度成立,女子降于物的地位,身有所属,未嫁属家长所有,既嫁属丈夫所有,即封建伦理说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贞操”作为完整女子一个重要部分,买卖双方都是非常看重的,否则就是一个破损的女人(即俗语讲的残花败柳、破罐)谁花钱买回?买回了也要退贷。所以汉族有一婚姻礼俗:新婚之夜丈夫将一条洁白的手巾垫在床单上,看是否有落红。没有落红,丈夫便怀疑娶进的新媳妇不守贞操,可以遣回娘家。女儿被遣回家,母亲还要遭父亲的责打——没管教女儿。甚至有少部分人专拿“贞操”作文章,默许或怂勇自己快出嫁的女儿与某男人交往,再“捉奸”索要“破处费”、“青春损失费”、“名誉损失费”等。
再讲地域界线问题。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几千年封建社会买卖婚姻制度的存在,“贞操”观念长期存在。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贞操”观念大都比较淡薄,甚至没有。湘西鄂西地区,我们上面讲的石门壶瓶山保护区江坪景区在清雍正以前,都是蛮夷地区,土司统治,直到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才开始汉化进入封建社会,所以这些地区受封建文化影响相对较小,“贞操”观念淡薄,他们仍然因袭早已成习的原始自由婚。

土家婚姻汉化的规定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在封建汉族文化的不断影响下,恋爱结婚逐渐讲求门第辈分,特别不允许同姓结婚。在恋爱之前,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交往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先问姓氏,“唱歌要把姓来问,慢慢问来慢慢询,看是老表还是妹,请用歌来回分明”。如果是同姓即以兄妹相称,对方各自走开,不再进行下去,另选他人。笔者曾田间调查过,对歌时有种种禁忌和规约:家里的至亲,如母女、父女、母子、兄妹、姐弟等不能在同一场合相遇,如相遇赶快回避。又如同一村落内的人不能交往对歌,不能通婚。
关于湘鄂边地土司地区“改土归流”后婚姻汉化的过程,笔者引毗邻添平土司的鄂西容美土司婚姻汉化规定做说明。容美土司“改土归流”后划湖北鹤峰县管辖。鹤峰第一任知州毛峻德发布《文告》汉化婚姻,其内容如下:
为晓谕婚姻礼节事。照得:男女人道之始,不娶同姓,即异姓必无亲属服制,然后请凭媒妁,两家通知明白,依礼聘嫁。主婚由本生父母及祖父母,两者俱无,从伯叔父母,姑兄姊内家长一人主婚,此定礼也。本州土俗,不知家礼,娶妻不论同姓,又异姓姑舅姊妹,罔顾服制,否则指云让亲。更有不凭媒妁,止以曾经一言议及,即称曰“放话”,执为左券者。又女家疏族外戚,亦得把持主婚,伤理悖律,莫此为甚,合行晓雍示禁,为此示仰土著居民人等知悉。嗣后男女婚姻如属同姓,不许议及,即异姓虽无服制,而尊卑名分犹存者,亦不许议及。
再男女婚配,必须年纪相当。查此土有男子叁拾而女未及笄者;又或女子贰拾、叁拾岁,而男尚勺象者,年齿不配,伉俪必乖,为父母者是诚何心!嗣后务宜悛改,敢有故违,一经访闻,或被告发,罪坐主婚,男女离异。
一行聘之期,男家择定必先托媒妁通知女家。其行聘礼物随力制备,富者绢帛、簪环、果酒等物,贫者寸丝尺布或仅簪环亦可。惟庚书,女男贰家俱不可少。今随地通变,庚书许各用红全壹合,男家书写第几男,某年月时生,面写庚书贰字。礼物另用红全开具,后写姻眷弟某率男某顿首拜,凭媒妁押送女家。女家收聘亦用红全,书写第几女,某年月日时生,面写庚书贰字,再用红全於首页之前写姻眷弟某顿首拜。中黏红签上写领谢贰字,交付媒妁回复男家。倘女家备有回盒纸笔及鞋袜巾扇之类,亦另用红全开具,后幅仍用姻眷弟某顿首拜,附庚书谢帖箧内。此礼既成,终身莫悔。……
为严肃内外以端风化事,照得:男子拾岁以上,不许擅入中门;女子拾岁以上,不许擅出中门。中门者,内庭住宅之门。若民居浅狭,即内室之门是也。乃州属向来土俗,无论亲疏,即外来行客,一至其家,辄入内室,甚而坐近卧榻,男女交谈,毫无避忌,诲盗诲淫,端自此始,合亟出示晓谕为此示……
养老之婿亦异姓也。旧日土民无子,即以婿为子。今凡有招婿养老之家,如无子孙,仍按律於同宗应继者,立壹人为嗣,家产均分,不得以有婿不必另立,绝其宗祀。违者照乱宗律治罪……
旧日民间子女,缘土弁任意取进学戏,男女混杂,廉耻罔顾,因相沿成俗。今已归流,父兄在家,亟宜振作。凡一切不经之言,对女无轻出诸口,女子说不应说之话,即戒惩之(即石门俗谚云:“丫头家,讲村话,打嘴巴。”)毋令与男子同坐,以礼约其身……

以人为媒
湘鄂川黔少数民族地区以为人为媒起于近代。清康熙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后,湘鄂川黔边区的土家族就从土司时期的“以歌为媒”的自由婚,转入了“以人为媒”的封建包办婚姻。所以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以人为媒”的出现比汉族晚了上千年。当然,不称媒人却作媒妁之事的人在远古历史上就有了。石门土家族神话讲的兄妹成亲的故事中两兄妹就是受乌龟启发结为夫妻的,这里的乌龟就是最早的原始媒人。说的是洪水滔天后,伏羲女娲兄妹坐葫芦幸存,为续人烟,再创世纪,乌龟神婆撮合他们成婚,这乌龟神婆就是原始媒人。
土家族媒人有两件特殊职责。一是执伞的职责。土家族媒人说媒,无论天晴落雨,随身总是持一把伞,媒人第一次登女家门,将伞撑开倒立在门外,女家将伞顺立起来,表示不拒绝这门亲事。第二次登门媒人将伞照旧撑开倒立在门外,女家将伞拿进火堂门边放着,表明亲事有进展。三次登门,女家将伞拿进姑娘闺房,则表明完全同意了这门亲事。在迎娶新娘时,媒人要将伞随轿同行。当新娘的兄弟将新娘从闺房背上轿时,媒人要将伞撑开,罩住姑娘,新娘从轿内背至男家,媒人亦撑伞罩住,并放至新房,新娘回娘家时亦打伞而行(天晴可放背篓里背着)。石门土家族民歌唱道:“郎在高山打伞来,姐在家中绣香袋。左手接过郎的伞,右手抱到小郎怀。问郎何风吹来的……”
媒人的另一种职责就是担负向新娘密秘传授性知识,告诉新婚之夜应注意的房事事项。故此,湘鄂媒婆每做完一桩婚事,男家要给媒人送三尺六寸青布、一个猪头、一只鸡公、三瓶酒。现在石门县西北乡媒人仍可得到“一担粑粑”、两双新鞋,称“媒粑粑”、“谢媒鞋”。

相亲
石门女子,不论自己相中对象还是媒人撮合,都相亲,俗称“看人家”。土家女子及女家直系亲眷五六七八人不等,穿着新浆洗的衣服,来到男青年家里,品评小伙子,看山看水,看竹园菜园,山田远近,看是否家宅兴旺,“柴方水便”,男家则喜气洋洋,请厨师下厨,请邻里亲人作陪。歇一晚,第二天男家给女子手帕、提包或现款作“打发”,给每个随行人买双新鞋“垫脚”。过去送的是自己做的布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送的是商品雨鞋(俗称操鞋),后来送的是皮鞋。万一女家相亲不满意,则用若干暗号表示,以避免双方难为情。相亲后算是两家开亲了,逢年过节,双方就得“走亲戚”。

定庚
定庚是相亲后男家送聘礼到女家的仪礼。相当于封建婚姻“六礼”中的“纳征”。“纳征”礼物是一束帛和一对鹿皮。一对鹿皮称“俪皮”,取成双成对的意思;五匹帛象征“五行”兼备,三匹黑色代表阴,二匹红色代表阳,两者相并一束,象征婚姻“阴阳交合”。现在石门通常送茶肉(皂市、白云称为“信”、“送信”),备有礼单,馈赠手帕、鞋袜、裤带、手表、头饰、提货及几套时髦新装。礼品装入精致的篾篓(俗称笆篓),或挑或抬,由媒人和男家能说会道的伯叔护送。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到女家,晚上掌灯时分当着女家亲眷一一“亮宝”。这一礼俗俗话称“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定庚后,男方“求喜”(男家求女家订良辰吉日娶亲),男女双方都加紧为儿女操办婚事,现在定庚通常是男家给女家现金。

做鞋
石门姑娘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做鞋。石门女儿成年前可偷偷会情人,表达爱情的方式是做一双绣花鞋垫或撒有花香的卡花手帕、丝线。如果有情人能成眷属,土家女子对情郎表达衷心的方式是做一双布鞋让他穿回家。有一首民歌唱道:“郎有高山打柴,姐在坪中赶上来。我一来不抢你的刀,二来不抢你的柴,看你的脚板好做鞋。”反映土家女儿情窦初开时大胆而含蓄的表白。另两首民歌唱道:“郎在高山打伞来,姐在房中绣花鞋,左手按到郎的伞,右手把郎抱在怀,你是何风吹来的。心肝肉肉我的爱,我从泥沙街上来。你去年许我花荷包,今年许我缎子鞋,我不为鞋子不得来。心肝肉肉我的郎,鞋子做起没有上,今日在我家歇一晚,明灯高照把鞋上,哥哥穿起走四方。”“情哥缠着要穿鞋,又没带个样儿来。双脚放在姐脚上,巴脚剪来巴脚裁。还等三天穿新鞋。”情哥向情姐要鞋穿,实际是向情姐求爱求婚。再有一道民歌唱道:“‘关头睢鸠’一双鞋,‘在河之洲’样儿来。‘窈窕淑女’鞋做起,‘君子好逑’郎不来。哥哥来哒穿新鞋。”情姐已为情郎做好了定情物——鞋子,可是情郎却失约不至,一气之下,这个姑娘已将新鞋子交给了另一个求爱者,即答应了这个哥哥的求爱。
石门皂角市农民孙孝炎演唱、晏友淼搜集的《做鞋歌》就生动地表达一青年男女恋情。做了鞋来铺鞋边,层层铺的是新片,莫把前头铺厚了,莫把后头铺薄边,情哥穿了万人看。做了鞋来纳鞋底,漂白手巾来包起,前头纳的芝麻点,当中纳的白果花,脚脚踏的心肝肉。做了鞋来把鞋绱,一缕白线排成行,前头上的之字拐,后头上的弯弯曲,难舍难丢心肝肉。

开脸
石门女儿出嫁前夜,要请山寨德性好的妇女,儿女双全、夫妻和睦的“有福人”对“姑儿”开脸。它有四道程序。
第一道程序是扯汗毛。出嫁女端坐在椅子上,头向上仰躺在靠背椅上,开脸婆先双手在出嫁女脸上反复抹擦直到发热发烧,再将石膏粉或香粉均匀扑在脸上,再拿出一根丝线,一头用牙齿咬着,一头捏在右手,左手把丝线从中间拉过来。丝线绞成“Y”形,贴紧肌肤,然后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两线段不断开合,右手将线上下推送。这动作的功效好像一把剪刀,将女儿脸上额上的汗毛尽数拔去。如果开脸婆的技术高明,那会和剃刀一样不会引起痛苦。开脸婆边绞边唱《开脸歌》:“红绿丝线两头拿,姑儿今天你出嫁。我把丝线往左介,粉红的肉皮现出来。我把丝线往右介,桃花色气现出来。”
但尚未出阁的女孩子想要拔除脸上的汗毛,却是一桩违反礼教的事情。石门至今把没“开脸”的女孩叫“毛丫头”,而且“毛丫头”的额头一般都留“搭搭毛”遮住额头不让露出来。
第二道程序是扯眉毛。拔眉毛的风气是风行于中国的,远在周朝的时候,歌集里面已经有所谓“娥眉月”的吟诵,古老的中国,确是开辟拔眉毛风气的先河者。石门女子扯脸上汗毛的同时,还扯眉毛,她们总是把生得太浓或者太低的眉毛拔去,就是将眉毛扯红让桃红的皮肤现出来。然后用眉笔画成各人所爱好的式样。当然僻远的农村有一种经济的画眉法,是把已干的细柳条,削成铅笔的形状,把它的尖端放在火里烧成焦炭,它的效用却和真的眉笔不分上下,而更切实用。当然男人是不能扯汗毛的,更不能扯眉,因为男人就是要浓眉大眼,剑眉生威,传说眉毛越浓“火焰”越高,走夜路不怕鬼。如果剃了或扯了眉毛,男人的“火焰”就低了。
第三程序是梳头,俗称“上头”。石门山区女子做女儿时都是分头,扎两根大辫子。到出嫁时便把辫子盘起来,在脑后挽成一个发髻,俗称梳“粑粑髻”。中国的女子向来不戴帽子的,挽髻的女子,对于梳妆的方法好像比较讲究,常常费大量的时间去修饰它,有钱的人家往往专门雇了梳头的佣人在家里替全家女眷梳头。从祖母梳到孙女。小康之家则有流动的梳头佣人,她从这家走到那家,一边梳头,一边还和主妇说东道西地闲话家常。
第四道程序是穿嫁衣。女儿出嫁前夜从内到外都必须穿新衣,特别是外套必须是红色,红色避邪最吉利。石门的土家人把正出嫁的女儿称作新姑娘,就像古代汉区女子十五行笄礼一样,土家女儿出嫁前夜举行“开脸”仪式,其实就是一种成年礼。土家姑娘儿时是绝对禁止扯去脸上胎毛的,开脸捻汗毛就是捻去胎毛,露出桃红脸来,将辫子拘成高髻,便是妇女装束,表示告别少女时代,将为人妇,也表示女子成年了,将她送出氏族。现在石门的杨柳、穿山河、所街、壶瓶山等区仍有“开脸”风俗。

陪十姊妹
土家族姑娘“哭嫁”,称“陪十姊妹”,极具浓郁的民族特色。
哭嫁,不是出嫁姑娘一个人伤心流泪的哭,而是内亲外戚群体哭。哭嫁内容浩繁多样,每哭一项内容,都有人陪哭、对哭。出嫁姑娘哭父母,父母也哭新娘,你哭一句,我接哭一句,顶针滚腔哭成一团,真是“一声儿罢一声娘”。
哭嫁时间长,花样多,一般有常哭和嫁哭两种。常哭,是指从开哭到出嫁“开脸”“上头”之前;开哭时间不确定,有的是女子婚期前三个月就开哭,有的婚期前半月开哭;这段时间哭,不受约束,当左亲右邻来看望,触景生情,或筹备嫁奁,思潮起伏:“请木匠,打嫁妆,请裁缝,缝衣裳,爹妈养我到十八,还要花费办嫁妆……”情不自禁地哭。嫁哭,是指出嫁前夜,到第二天“发亲”前,举行“开脸”“上头”后,坐床哭。这夜,新娘不吃不喝,左右少女伙伴,七八人上十人簇拥新娘坐在床上,哭声一起,声泪俱下,通宵达旦,不可抑止,称“陪十姐妹”。
石门哭嫁有一整套哭嫁歌: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骂媒人,哭梳妆,哭穿衣,哭上轿,哭“出门”。土家女儿出嫁前必须会哭,如果哭嫁词儿数得感人,说明知世事,有出息,过后一定得到亲戚乡邻的好评和尊重。否则,将被族人责备为没出息,不懂礼规的“野丫头”,因此,石门土家姑娘在十三四岁就要去参加“伴嫁”“陪哭”,琢磨如何哭得好听感人。因此,哭嫁的那天和晚上,哭嫁进入高潮。白天,三亲六眷给新娘送贺礼俗称“助嫁”。新娘接过谁的礼物,就哭谢谁,叫哭“见人图”。送礼人须陪哭几句,表劝慰和祝贺。一到傍晚,开脸后就要“陪十姐妹”,新娘先哭,欢迎众姐妹莅临陪嫁:妹妹呐,过去你们来我接到大门边,冷茶也当热茶筛呐。今朝呐,你们来就没得趣,我脚踩枕板没移凳,手板牙床呐我没起身……鱼见鸬鹚刺也软,蛇见雄磺肉也酸,你,铁打的心思呐,也要软!……
接下来依坐位的次序,姑娘一个接一个的哭,内容要顺着新娘哭词往下伸延,不能重复,只能层层深化。往往哭到伤心处,情绪感染,全体姐妹一齐抱头痛哭,旁观者无不为之泣下。诗人田泰斗的竹枝词云:“新梳高髻学簪花,姣泪盈盈洒碧纱;阿母今朝陪远客,当筵十个女儿家。”
现在石门土家女儿出嫁离开祖屋,仍有“哭嫁”习俗,哭哭啼啼,泪洒芳襟,不过大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想着那小俩口美满的日子,心底还是美滋滋的,因此,现在石门土家女儿哭的内容虽有现成的哭嫁歌,但大多以自己的感情为基础,用自己的语言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之亲、乡邻亲友之情。唱词即兴抒发,任意想象。一般哭来并不悲伤,因此民间有俗谚说:“和渣假滚,新姑娘假哭。”当然一些落后习俗如抢亲、就婚、扁担亲及买卖婚姻苦果仍有折磨出嫁女儿的,这时新姑娘就会哭那悲伤的《苦菜娘》,哭爹娘,骂媒人,常常涕泪涟涟,嚎啕大哭。
哭嫁是怎样产生的?有专家探讨①:哭嫁演变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母系氏族末期的祈祷巫术阶段。哭嫁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一种婚典。哭嫁歌是婚典上巫师的祷词,氏族的祝词,青年男女的欢送礼词,出嫁女子祭拜族祖和与族人拜别之语。例如,新娘出嫁时在祭祀祖先堂前清点嫁妆,新娘母亲送帐子念的《撒帐歌》词,全是祈祷祝福之词:帐子交给贵人手,荣华富贵代代有。贵儿下地制田地,买得长田好跑马,买得园田好养鱼,长田打谷千百担,园田养鱼百万斤,养得桂鱼生贵子,养得鲤鱼跳龙门;黄牛栏内生狮子,水牛栏内下麒麟……
哭拜祖宗后,背上轿时,新娘边哭边撒筷子,名曰《哭撒筷子》,其词曰:前撒金,后撒银,中央撒个晒谷坪;前面金子跟哥走,后面银子跟哥去;前去三天,要发三千,前去一天,要发一千;去得快,发得快,荣华富贵万万代。
这全是兄妹惜别,相互祝祷之词,哪有哭之声?所以有人说最初的“哭嫁”叫“歌嫁”。我们再看流传于石门渡水乡的《哭嫁歌》之《十送堂》词:一送堂,好兴旺,红漆槽门白粉墙;二送堂,好兴旺,朱红对子贴两旁;三送堂,好兴旺,一对兔子歇挑枋;四送堂,好兴旺,一对金鸡歇屋梁;五送堂,好兴旺,桌椅板凳摆成行;六送堂,好兴旺,乌木筷子架八双;七送堂,好兴旺,八把椅子摆成行;八送堂,好兴旺,八个学生点文章;九送堂,好兴旺,八个姑儿坐满堂;十送堂,好兴旺,要送姑儿出绣房。
这些哭嫁歌,哪里是哭,分明是祝福,且带着巫术色彩的祝福之词。
第二阶段就是父系氏族社会战胜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男子不仅在社会上氏族里掌握主宰权,“在家里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②妇女当然不甘心失败,但反抗又软弱无力,因而她们所歌的内容,也就自然由祭祖祈祷之词发展到眷恋思亲,留恋姑娘时期的自由生活,怀念母系氏族社会光荣历史,发出还我妇女自由,还我妇女与男子平等权力的呐喊。这是《哭嫁歌》从祈祷词变哭嫁词的关键阶段。
第三阶段在清康熙雍正年间,湘鄂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禁革了所谓男女以歌为媒的自由,禁革了男女“野合”,女子走至郎家的风习。强迫推行封建包办婚姻,兴起说媒坐轿一整套封建婚姻礼规,使得男女青年失去了相爱自由,这样才出现真正的“哭嫁”。自然,新娘将不满意的婚姻、将失去心爱情人的怨恨一古脑儿对准了媒人。如石门流行的《哭嫁歌》之《骂媒人》词:你来求亲说大话,说了娘家说婆家。你抽婆家一袋烟,你讲他家发几千;你吃婆家一杯茶,你说他家定还发;你喝婆家一杯酒,你说他家样样有。板栗开花吊线线,背时媒人想挂面;板栗开花结球球,背时媒人想猪头。媒人是只赶仗狗,吃了这头吃那头。豌豆开花双对双,背时媒人想鞋装;青布鞋子做一双,媒人穿了烂脚桩;鞋子里白外面青,媒人穿了烂脚筋。
这些歌词不仅仅是对媒人的挖苦,更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控诉。

过礼
迎亲前一天,多是前夜,男方将彩礼及馈赠女方长辈的礼物用抬盒装好,送往女家后,称为“过礼”。这里的抬盒是石门西北乡人用竹篾编织的精美器具,主要是娶亲时男方送礼物时使用,一抬三层或四层。男家请都管先生率领乐手,将礼物抬往女家,向女方聘请的“朝堂先生”交待。这里的“都管先生”、“朝堂先生”都是当地有威望的善于辞令的亲友或土老司、族长之类,专事“过礼”仪式的礼仪、接待等事务。
过礼由“请客人”领队,两人用“抬盒”将彩礼送到女家。抬盒共分三格,上一格为新娘首饰妆品、梳篦刷插、衣裤鞋袜;二格为香烛炮仗,酒醴;下为十碗馔。过礼可先天过礼,也可当日过礼。
“过礼”时在男家“装盒”到女家“开盒”都有一段吉利的唱词,来表达两家的婚姻美满幸福,比如石门西北乡男方装盒时“都管先生”唱道:红漆抬盒四只角,主家请我来装盒。装盒,装盒,众位客卿听我说:一根树,生得高,鲁班提斧来砍倒,解成板,打抬盒,打起抬盒装彩货,上装孔雀开屏,下装二龙戏珠,左装丹凤朝阳,右装锦绣衣着,东装半猪全羊,西装酥食花果,装盒已毕,请主家抬盒开路。
抬盒抬到女家后,都管先生当着女家亲眷,又将上面的唱词唱一遍,只是最后一句换成“装盒已毕,请朝堂先生开盒”,女家担任“朝堂先生”的人当着男家来宾和女家客卿开盒,一边开盒一边唱道:红漆抬盒宽又长,主家请我上华堂。开盒,开盒,众位客卿听端详,一开天长地久,二开地久天长,三开荣华富贵,四开金银满堂,五开酥食花果,六开半猪全羊,七开鸳鸯一对,八开凤凰一双,九开花果团圆,十开锦绣衣裳,开盒已毕,百世其昌。
如果女家有刁难之意,就会授意“朝堂先生”吟唱:“今日男家花钱费米,主家门窄领当不起。”
这时男家都管先生则应答辩:本应在沙市汉口大码头,扯下绫罗绸缎,才合道理。时间仓促,只得在本府县城扯下粗蓝白布,粗针大线缝起,冷天挡灰尘,热天打粗穿,礼物办得不周全,请朝堂先生转告双亲大人及列位长辈一起原谅,高手带过。
几经问答,女方才开盒受礼。

拦门
男方娶亲队伍来到女家村寨口,唢呐、鞭炮齐鸣,女家会将大门关上,仅留一条缝,以示拒进,或者用大方桌挡在门口,不让迎亲队伍长驱直入。拦门人多为女家亲戚,这时女方的朝堂先生与男方的都管大人隔门内外回答,盘古问今,有一整套拦门词和礼节,谁若说输了就得答应赢方提出的条件。当然一般男方让着女方,男方输了就递上“红包”称作“利市”,女方才开门迎新。请客人高贺“恭喜”,鞭炮齐鸣,锁呐鼓乐喧天。石门西北乡南坪河大棚村张怀芝演唱、鲍明清搜集的“拦门歌”赋有喜剧特色,今抄录如下:
内(女方朝堂先生):笙箫鼓乐,人夫轿马,来到此间,所为何事?
外(男方都管大人):笙箫鼓乐,人夫轿马,来到贵地,特请颁恩。
内:头顶云红是什么?
外:头顶云红是引凤先生。
内:引凤先生是谁?
外:一为月老,二为冰人。
内:远看豪光闪闪,近听鼓乐喧天,轻吹细打,火炮连天,如同状元回府,好比宰相朝归,来此寒门,竟为何事?
外:一不是状元回府,二不是宰相朝归,今日我张家不去,李家不行,单单来到贵府衙门,只因我家公子打马游街,路过贵府,瞧见你家小姐,端正貌美,一见钟情,经冰人说合,结成秦晋之好,选定吉日良辰,前来接迎,今日紫微高照,正是小可登科花果团圆之期,请开财门,早发富贵!
内:何为三媒?
外:佛祖菩萨、观音娘娘、月老大人。
内:何谓六证?
外:天、地、人,日、月、星。
内:礼客先生,我且问你,走旱路而来,还是水路而行?
外:旱路也走,水路也行。
内:旱路走来多少湾,水路走来多少滩?
外:青山渺渺不计湾,绿水滔滔不计滩。
内:途中曾见何物?
外:有鹊桥一座。
内:桥头有什么?
外:对联一副。
内:所写何词?
外:“易曰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
内:桥中还有什么?
外:金银、琥珀、珍珠、玛瑙。
内:桥尾有什么?
外:也是对联一副。
内:又写何词?
外:“金屋人间藏二美,银河天上渡双星。”
内:你从枝上来,还是从叶上来?
外:我从枝上来,也从叶上来。
内:枝是什么枝?叶是什么叶?
外:我从枝上来,是五子登科枝;我从叶上来,是牡丹富贵叶。先有枝,后有叶,叶上开花,花上结果,时至今日,花果团圆。
内:我再问你,诸侯见天子也有奏章,庶人见公卿也有手本,你既为姻亲而来,可有礼信?
外:我有一斗二升踏轿米,又有撞门的猪首十二斤。
内:请把沿路热闹说与我听。
外:旗锣伞扇前引导,八仙雅调随后跟。
内:礼客先生,礼仪周到,出口成章,通晓古今,可六国为宰相,可三军掌帅印,失迎,失迎。
外:读不尽的诗书,习不尽的礼仪,我们少谈圣贤之书,少习周公之礼,请开门吧。
内:千斤铁锁手提起,万千岩头脚踢开,把门将军打开门,月老礼客请进来。
至此,女方中门大开,唢呐鞭炮声中,男方都管先生率迎亲儿郎众人齐呼“恭喜”进门。

辞祖
当日过礼者,“请客人”交割彩礼,乐师吹“催装曲”。新娘从头至脚,全部换上男家送来的衣服饰物,一点也不带走娘家的东西,尤其不能带走娘家用的梳子。新娘继续“哭嫁”,哭嫁歌名“辞祖先”。由哥哥用男方备用的“背新带”,从闺房背到中堂,辞祖敬神,这时女方一长者手持筷子一大把,在新娘头上反划三圈,再向新娘背后空中抛去,哥哥背着新娘向祖宗神位敬揖后,转身走到稻场外去男家的大路上。新娘由接亲女青年扶持上路,新娘要一直向前,不再回头,如新娘坐花轿,哥哥则背进花轿。

发亲
男家请德高望重善于辞令者为“请客人”,作迎亲队伍总管,重点负责礼类。另请组织力较强者为“书客”,作迎亲队伍管副,重点负责嫁妆搬运。迎亲由媒人在前,请客人伴媒,仪仗队鸣锣,举旗伞,乐队吹“响手”、土号。解放后,新娘由坐轿改为走路,仪仗队取消,另请未婚女青年两人,陪新娘,称“接亲女”或“伴娘”,新郎亦由一未婚青年伴同前往女家接新娘。男家接亲的十点左右到达女儿家,一般八男八女,男的负责抬嫁奁背小孩,女的则是伴新娘。接亲的一到,山寨便鸣炮报喜,新娘又开始哭嫁。抬嫁奁的吃饭后,立刻起驾。嫁奁顺序是书案在最前头,接着是箱柜、平柜、桌椅板凳脚盆等。堂屋里喊发“亲”,几十条土家汉子抬着箱笼、书案、大柜小柜吆吆喝喝,浩浩荡荡往前赶。接着新姑娘上轿。新娘上轿,由哥哥或伯叔背着过门槛,忌新姑娘出嫁跨门槛。有歌云:“哥哥背上轿,嫂嫂掩轿门”,又有“哥哥背起进轿门,吹吹打打离家门”,引出一队妆扮一新的送亲队伍。轿到半路上,抬嫁奁的男青年放下花轿嫁奁“怠工”,故意挡着新娘的路,一定要新嫁娘装烟,讨喜糖,故意逗乐,新娘子大方的,笑语爽快,他们愈逗愈乐;害羞的则由女方送亲的“上客”支付烟糖。

抢喜
结婚嫁女是石门人人生最隆重的大事、喜事,故此讲求和顺、吉利,以示日后平安吉祥。所以,女家的轿子一出发,远远的发现路上有孕妇、病痛者、抬丧队伍经过,抬嫁奁的花轿队伍就暗暗躲在河弯、山头休息,避免邪气。石门送亲队伍最忌在途中与迎面来的花轿队伍相遇,因为两家送亲队伍相遇,叫“喜冲喜”,即喜事与喜事相抵销,必然有一家之喜为另一家所夺,也就是说必须有一家由吉事而遭逢灾难,所以人们非常忌讳这件事情发生。一般都事先打探所要经过的路线,是否有送亲队伍相向而来。万一不幸发生这种“喜冲喜”的事件,可能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施展绝技本领,把轿子举过头顶,总要比对方的轿子高,然后擦肩而过,这叫比轿。如果一方的轿子比对方高出一截,就会预示新婚夫妇顺心如意,家发人旺,而被比下去的另一方就会倒霉晦气,家道不兴。因此,双方都不甘输给对方。二是双方发现送亲队伍要走同一道路时,协商解决,最好是商量在岔道处各走各的路。忠厚憨直的石门人最有容忍退让之心,一旦发生花轿碰面的事,都会在协商忍让各自退半步中满意解决。三是少数争强好胜的各不相让,便有抢喜事件发生。远远地听见对方唢呐声响,抬嫁奁的汉子们讨得新娘的香烟,个个摩拳擦掌,商量对策,摆开斗势,喊叫连天。一旦生火,常常你争我夺,用嫁奁作防御,也作武器,这边连进三步,对方退三步,对方进,这边抵,脸因用力个个涨红成猪肝色,相持不下,人仰马翻,嘶喊如牛吼,所走道路寸步不让。一向信奉“大路朝天,各人半边”君子协定的山地汉子此时为了新娘“幸福喜气”个个大打出手。一抬抬油光光新崭崭的嫁奁缺胳膊少腿通通躺在路旁,两家汉子纷纷从田里、沟里、山坡脚下抬起嫁奁就走。彼此多不构怨,发泄了一通过剩精力,“抢喜”而已。最苦的是两家新娘,一对一的对打,各不相让,多是真打,直到打离大路方可。当然也有各家男人出面保护的,或老情人主动上前去挨打让新娘过去。常常新娘打得鼻青脸肿,披头散发,骄滴滴秀端端的女孩斯文一扫而光。这种难堪的“抢喜”恶俗在石门曾经发生。在当今文明社会,已经绝迹。

初夜权
在石门土家山区,常常可看到两个唢呐手领着一队花枝招展的送亲人儿招摇过市,引出不少眼热的青年男女欣赏走在前面的大红艳装姑娘。这个穿大红袄的女子就是新姑娘无疑,因为石门土家女子出嫁结婚都要穿大红衣,称“露水衣”。
这件大红衣是新郎特意为新娘准备的,多是大红棉袄、出嫁前夜新娘穿戴好新装后,把大红棉袄套在上身,敞襟不扣。据说穿着它可以避邪,婚后幸福无边。
为什么湘西北土家族女子出嫁一定要穿一件大红袄?这与土家族先祖巴楚崇火,尚赤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本身折射出在土家族地区曾流行过“初夜权”风俗。
什么是“初夜权”?就是女子在结婚之前,初次的性交必须与丈夫以外的男子进行。谁享有“初夜权”?据专家介绍:3执行初夜权的人各有不同,一般为祭司,僧侣或术士,如印度的某种族和柬埔寨便是;有些部落的社会,由酋长或族人执行,如新西兰和加纳利岛的土人便是;欧洲在封建时代,则由君主、诸侯、领主执行这一习俗。更有些地方把这种权利让给新郎的亲友,如澳洲及日本的古俗,或给族中的长老……但湘西土家族的“初夜权”执行者则是“土老司”或土王。据介绍,4明洪武年间,湘西俄梯城俄梯土王无道,不但要土民年年进贡,还要实行新婚“初夜权”。王姓首领墨拉秘密邀约土民提前在腊月二十九过年,然后在腊月三十向俄梯土王拜年,轮翻进献猪羊果酒,乘其不备将他杀死。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后,“初夜权”也逐渐废止,土家女儿从此免除一大灾难。但出嫁女子经过“土王庙”时,不论背着或坐轿都必须下来步行,男方还必须准备好一个猪头,一只鸡,敬土王,九叩八拜祈求土王保佑婚姻吉利。如果不敬土王失了礼,婚姻就不安宁。
那么这个初夜权是怎么来的?谢彬的《云南游记》说,云南有请宗教人士为少女“开窟窿”的习俗。又据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载,“室女应于每岁四月内由僧道为之去童身。”又如“……印度的某种族,到近时为止,把由僧侣行使初夜权一事看做荣誉,特别是僧侣年纪老的,愈受尊敬,以由那些秃头的僧侣去施行这个初夜权为感激呢。”僧道为什么享有这种“权利”?他这种“权利”是谁赋予的呢?既然让他享用“初夜权”,让他尝了新,为什么还要“感激他?”原来僧侣、土王的“初夜权”并不是他固有权利,是神对人拥有的权利,他们只是代表神来行使权利的。既然僧侣土王是神灵的代表,那么人们把女子最珍贵的东西敬献给神当然会得到神的保佑了。得到了神的赐福献贞的女子当然要感恩戴德了。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外面的时代早已进入封建时代,土司地区还处在原始氏族统治时代,氏族统治的土王依靠自己的绝对王权对自己的属民任意统治包括“初夜权”,因而“初夜权”的最初意义献贞于神来祈福的方式变成了氏族土王的所有权了。土家族新郎眼看着忠贞于自己的新妇要无端地让给土王去“尝新”,当然心生怨恨和反抗,自然就有了前面故事中反抗“初夜权”的牺牲。
注:①《土家族“哭嫁”婚俗及“哭嫁歌”探源》易明鑫著,载《巴楚文化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5月1版。②引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③《世界野史•中古部分•禁俗漫话》柯文出版出版,2001年8月1 版。④《土家族传统节日及其祭祀活动谫析》杨昌鑫著,发表于《楚俗研究》第二集,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6年5月1版。⑤《孟姜女故事与楚文化的血缘关系》巫瑞书著,收入《巫风与神话》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1月1版。

过喜会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土家女儿正忙着开脸哭嫁,出嫁的时候,土家小伙子则开始娶亲圆配闹喜的工作,石门称“过喜会”。“过喜会”时间为两天,主要仪式六项。第一天下午同族外戚送屏送匾、陪媒,晚上“陪十兄弟”、“告祖”,第二天拜堂,晚上闹房。

送屏送匾
白天,男家亲友给新郎送匾贺喜,称“升匾”。升匾时有许多礼仪。石门西北乡南坪河大棚村张怀芝说,升匾时要先唱《诗经•关睢》,门户稍大的人家,还要用新郎新娘的派名、号名即兴编成“升匾歌”演唱。演唱中,唢呐锣鼓间作,时而细乐,时而中乐、大乐,气氛庄严肃穆,特别是将牌匾一步步升上墙时,抬匾的甲乙二人必唱《升匾歌》。歌词如下:
甲乙合:双双扯袍衣,步步上云梯。
甲:一上二上,上在华堂。
乙:三上四上,喜气洋洋。
甲:五上六上,阁老宰相。
乙:七上八上,天子坐堂。
甲乙合:九上十上,上在金銮宝殿上。
甲:金匾挂在东,子子孙孙在朝中。
乙:金匾挂在西,子子孙孙穿朝衣。
甲:一升天长地久。
乙:二升地久天长。
甲:三升荣华富贵。
乙:四升金玉满堂。
甲:五升福禄寿喜。
乙:六升锦绣衣裳。
甲乙合:七升夫妇齐眉,八升家业兴旺,九升子孙登科,十升名题金榜。
牌匾挂上,鞭炮共响,屋里器乐合奏《凤凰和鸣》。

陪媒
婚期前一天,男方“本家”、“老后家”,姑表亲友,迎亲夫役、乐师仪仗及媒人等,均系午后聚于男家,男家设晚宴,“请客人”请媒人上座,献红绸5尺,代主人感谢媒人玉成秦晋。新郎敬酒谢媒。“书客”(亦称“押书”)向乐师献红绸3尺,乐师系红于后,乐师奏乐,夫役宾众一同入席就餐,新郎至各席作揖敬酒,俗称“吃陪媒饭”。田泰斗诗云:“出门果真见嘉宾,当道华筵点缀新;四面箫声一樽酒,风前宛转劝冰人。”

陪十兄弟
新婚前一天晚上,男家请来九个未婚男青年(称“黄花崽”)陪新郎称“陪十兄弟”,新郎这时被称作“新科状元”。十兄弟头扎手帕,表示成年了。此时中堂华灯高照,通火大亮,在堂屋中间摆酒宴,由九个童男陪伴新郎,叫“陪十兄弟”,行酒令、唱山歌、祝贺新郎鹏程万里、家庭和睦。特别是行酒令,讲“四言八句”,都会风趣鄙俗而又意未深长,引得哄堂大笑。讲得不幽默或不讲要罚酒,所以十兄弟都要有酒量文才。于是酒席上就出现了许多含蓄鄙俗的诗句。如湖北土家族以桌上菜品、盘中板栗为题的祝酒诗“陪十兄弟”:
春风一吹花就开/夏令露珠怀了胎/胎里孕子成双对/腊梅飘春送子来”。“宴乐新婚莲子汤/莲藕栽在碧水塘/招来牡丹配莲藕/藕也甜来花也香。
以莲藕为题,意会男女性关系。诗人田泰斗竹枝词云:“箫声隐隐烛辉煌,十个儿童巧样妆;绝妙风流各色艳,华筵都唤状元郎。”
石门西北乡南坪大棚村张怀芝演唱的《陪十兄弟饮酒歌》是十兄弟陪新郎饮酒的传统歌词,其实就是一篇巫术祝词。其词是这样的:
红漆桌儿四角方,珍馐百味在中央。昨日朝中陪太子,今日堂前陪新郎。(奏中乐)。晓星起得高,皇帝坐早朝,坐的金交椅,穿的滚龙袍。东边大学士,传下酒令来;西边大学士,提壶把酒筛。开令,开令,喜气盈庭。大水归东海,令酒归壶瓶。铺毡结彩造华堂,夫荣妻贵喜洋洋。(奏细乐)。众位客卿请!
十年窗下苦用心,三更灯火到鸡鸣。男儿果有凌云志,自有一日步青云。一杯酒,一饮清!
两朵金花一齐开,金花引来一裙衩。五福楼前香结彩,鹦哥引进凤凰来。二杯酒,二饮清!
三杯御酒满满斟,双手付与众客卿。新科吃了这杯酒,荣华富贵万年春。三杯酒,三饮清!
四海升平得安乐,九州清吉享太平。天子门生加官爵,一举成名天下闻。四杯酒,四饮清!
五子登科登得早,脱了蓝衫换紫袍。手攀丹桂节节转,脚踏云梯步步高。五杯酒,五饮清!
鹿鸣宴罢坐麒麟,喜气盈庭结朱陈。今日人间传二美,银河天上歇双星。六杯酒,六饮清!
七篇文字见君王,朱笔亲点姓名香。一举首登龙虎榜,状元榜眼探花郎。七杯酒,七饮清!
八月科场容易过,笙箫鼓乐奏喜歌。未去金门朝天子,先到月宫会嫦娥。八杯酒,八饮清!
九载遨游写诗篇,耕读之家结良缘。今日洞房花烛夜,他年金榜题名先。九杯酒,九饮清!
一要黄龙九丈发,拦在新科大门口,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出魁首。恭喜,恭喜,十全十美,恭喜新科饮清十杯喜酒。
陪十兄弟湖北鄂西很盛行,石门北部地区很少,南部较多。常德安乡也兴陪十兄弟,可能是土家婚俗汉化的表现。

告祖
石门北部特别是壶瓶山区盛行新婚头晚“告祖”仪式。赞菜跪告祖人,常常一通宵才结束,累得新郎腰酸背驼。“告祖”就是告诉祖宗先人某个男青年已经成年了,通过跪告让祖宗承认这个刚成年的男子负起传宗接代及家庭责任。
新婚前一晚,男家举行“告祖礼”。行礼时,亲友前来祝贺。礼堂内设“祖先位”、“香案所”、“拜位所”,主礼者立“祖先位”两端,礼生二至四人,立“香案所”两端,歌童二至四人不等立“拜位所”两端。仪式开始,主东与新郎净面洁身,赞《盥洗词》,继行“上香礼”、“参神礼”。“初献礼”时歌《关睢》全章,“亚献礼”时歌《桃夭》全章,“三献礼”时歌《鹊巢》全章。
“告祖礼”后“宵夜”,由表、堂兄弟陪新郎,行酒令,歌“关关睢睢在两旁,在河之洲陪新郎,窈窕淑女容颜好,君子好求状元郎。”第二天“拜堂”、“入洞房”,均唱由《关睢》改编的词。
另,新娘到新郎屋山头时,主家行“回煞”即“拦车马”礼。礼文含《关睢》、《桃夭》、《螽斯》、《麟之趾》诸篇内容。
现在,这样的婚嫁礼俗,即使在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汉族地区,似乎也很少如此讲究了,但地处湘西北的石门特别是石门山区,告祖仍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拦车马
大约下午三四点,声声唢呐从山坳山岭飘过来,翘首等待的男家主宾立刻兴奋起来,“来了,新姑娘来了。”大人小孩立刻从各个角落跑到屋山头张望,争看穿红装的新娘子是不是很漂亮。此时两家唢呐合并一处,凤凰和鸣;两家鞭炮合并一处,喜炮震天。也就在唢呐鞭炮声中,新娘要过二关。
一是“拦车马”关,又叫“拦亲人煞”、“回煞”。所谓“拦车马”,就是指新娘花轿起行后她的历代祖先之灵(即女方香火)不放心,都要跟着新娘随到男家去。因此,花轿到了男家门前,男家要迎门设香案,点火灯,迎亲队伍将花轿暂时停住,礼劝女方香火放心回转,并警告可能随之而来的凶神恶煞回避。
男家远远看到“亲”到了,便在稻场外设桌,点燃红烛,并列酒、帛、米,男家有威望的人手拎大红冠子雄鸡,跑到屋山头,拦住送亲队伍,杀了雄鸡敬土地,并沿途擦点雄鸡血,驱邪压鬼,口中念道:
……此鸡不是平凡鸡,身穿五色绿毛衣,别人拿起无用处,弟子拿起治煞气。一治天煞和地煞,二治日月四时煞,各路凶神恶煞,见血回头。”
送亲队伍来到稻场桌边,司仪人端起桌上米边撒边念:
远来一乘车,车有四角迟,车来车且去,车来且停止,男家香火,请升高堂,女家香火,请转回乡。撒场撒长,撒到新人头上。一撒天长地久,二撒荣华富贵,三撒三元及第,四撒长发吉祥。远望一轮车,只见罗裙四角遮,男来须下马,女来须下车,车来车挡住,马来马卸鞍,新人移一步,百年保平安,向来听说此车,乃是高山松柏车,张郎生样,鲁班打成,昔日周王生一女,嫁与孟尝君,就是乘坐此车,此乃往昔之事。今某某率婚男某某,谨以香烛酒礼肴馔之仪,回请东方青帝车马神君,西方白帝车马神君,南方赤帝车马神君,北方黑帝车马神君。如遇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一切凶神恶煞,今有雄鸡血来止煞。男方香火出来迎,女方香火请转身。新郎某某有礼!
回煞时,礼生吟唱此谣,新郎行跪拜大礼,礼毕起立后直入大堂,不可回头望。而新娘还有跨火、穿鞋等仪式方可进屋交拜。诗人田泰斗有竹枝词云:“回神暂住七香车,米粒声声响轿纱;我替广寒仙子怯,惊心已入小郎家。”
二是跨七星灯,或叫跨火。男家拿个筛子,筛子放七块豆腐,豆腐上插七只蜡烛,或点七盏清油灯,名曰七星灯,放在堂屋门口,让新娘从上面跨过去,然后将筛子移放到新娘床下。据说七星灯象征天上七姐妹护送新娘,其实是用火熏烧新娘身上的野气、邪气。因为土家男女原有“野合”习俗,若有身孕,就可将“野合”邪气熏烧掉,不带进家来。当然现在仍盛行跨火,主要是用火的威力,烧掉路途带来的邪气。
两关一过,男方男女支客事马上安排迎客仪仗,圆亲娘娘(引拜的妇女)将新娘引到中堂,拜堂成亲。
现在石门土家人“拦车马”很简单,一般只设一关,或只杀鸡治煞就行了。

拗礼
新娘到男家大门前,新郎必须向新娘敬礼握手,牵扶进大门,否则新娘不进屋。现在石门山区许多地方新郎将新娘抱进大门或背进大门。

拜堂
在唢呐鞭炮声中,满屋宾客的簇拥下,新姑娘被牵到中堂,伴郎将新郎拉来,并排站在高堂上。高堂神位上红烛高照,高堂下人头攒动,随着礼倌“肃—静,内外皆肃—静”的喊声,大堂静下来,“拜堂”开始,先是拜天地,接着礼倌喊:“礼行交持,花烛终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夫妻交拜。”接着圆亲娘娘揭新娘红盖头,掷于香桌上。这时礼倌又喊:“关关睢鸠在两旁,在河之州陪新娘。窈窕淑女生贵子,君子好逑状元郎。夫妻双双入洞房。”在礼倌司仪过程中,新郎新娘有争香火、拗拜两项礼俗。
现在石门土家人拜堂没有固定伴娘伴郎,新娘也不兴盖头,一对新人并排站在香火前,开始争香火。据说谁站了大半香火的位置,家里谁作主。如果男女双方互不相让,就会两人“打肩撞”,甚至出现气跑一个的尴尬局面,大家乐呵呵帮忙追赶跑掉的新人,再捉住拜堂成亲。
如果女方比较内向,又争不赢“香火”,于是不下拜,或者要等新郎先下拜后再拜,称作“捱拜”、“傲拜”或“拗拜”。眼看新娘不交拜,礼生只好唱“劝拜歌”硬是要新娘拜了堂。石门西北乡南坪河大棚村运输工人戴定法演唱的《劝拜歌》是这样唱的:
选择就良辰,捱拜不顺情。晚宿红罗帐,编多笑语声,本是齐眉人,何必分高低,交拜不作揖,大家看把戏,夫妇同林鸟,捱拜有何好?更古到如今,夫妇八拜成。更饮交杯酒,相敬且如宾,男婚女嫁喜同眠,捱拜怎能捱一天?今日姻缘初对面,夫妇好合到百年。
唱完劝拜歌礼生结着喊:“一拜天地……”伴娘引导或捉住新娘拜堂成亲。众亲好友开始吃“会酒”。

迎“上亲”
女方送亲时,要礼请品貌端方,能言善辩的男女送亲,称为“上亲”,石门西北乡叫“上客”,男的叫“男上客”,女的叫“女上客”。他们一方面能受到男方亲友的高度尊崇,另一方面也要接受多方考问答辩,女方“上亲”到达男家一般是在新姑娘拜堂以后。下面录石门西北乡南坪河大棚村艺人戴定发演唱的《迎上亲歌》:
男方筛茶姑儿唱:柑子叶儿青又青,开的花儿白如银,结的果儿黄似金,端起茶盘接上亲,路上接,路不平,席上接,不周正,接到堂屋讲礼信,接到绣房陪新人。
女方上亲答唱:天上星子笑,河里鱼儿跳,大户人家莫客套,九里路上就闻姓,十里路上就闻名,筛茶姑儿是个能干人。
接茶后致贺又唱:一请都管先生送恭喜,二请亲家主人送恭喜!三请伯叔三堂,亲戚六眷送恭喜!
都管先生唱:亲戚初次为人(指第一次操办婚礼),礼仪不清,没早一年下书奉接,没早一日下帖奉请,起动高亲,让你们翻山越岭,寒露冷冻,少讲礼信。
女方上亲答唱:我等爽手进府(爽手即:“空手”,喜庆人家忌说“空”字,故称爽手进府,这里当然是谦词)。推开大门,走到华堂,豪光闪闪,一对红烛开金花,一对新人登华堂,男在东方贺喜,女在西方贺喜,男归中堂,女归绣房。
都管唱:周公制的礼,孔子制的书,有礼不可灭,无礼不可兴,礼信很多,书文太广,要兴则兴,要免则免。
上亲白:少兴。
都管白:免礼,请坐(上亲贵客落坐)。

以上所录仪式歌反映了“上亲”与男方筛茶姑儿(一般为长相秀丽,聪明伶俐的少女)及都管先生的答辩,有的地方还将各种家具器皿按一定规定摆放,称为“摆阵式”。“上亲”要按规定的套路行走,且走且赞,称为“破阵式”,以证明“上亲”见多识广,女方族大家贵,有地位,新娘子也因此更加受到男家亲族的尊重和喜欢。

吃会酒
在一派喜气洋洋的鞭炮唢呐声中,两个青年男女拜天地结为夫妻。众亲好友开始吃“会酒”。酒筵一席一席在晒场上拖,喝酒夹菜,众宾客起坐喧哗。新郎新娘一桌一桌“安席”,说句:“菜不好,饭吃饱”之谦词后敬烟,发喜糖,或端酒杯:“来,喝酒。”以此夫妻“亮相”,婚姻得到亲朋好友的承认。诗人田泰斗的竹枝词云:“敬酒人来立下方,衣冠郑重貌端庄;昨宵演过好辞令,一到筵前却又忘。”

闹洞房
石门婚俗至今时兴闹房,石门闹房有铺床、撒帐、抢床、闹房四项礼俗。

铺床
石门男女青年结婚,在新娘未进房之前,男方必须恭请儿女双全,夫妻和睦的“有福人”“铺新人床”。铺床人一边铺床,一边唱赞词。今录石门罗坪乡马嘶坪村周家春传唱《铺床歌》如下:
双脚走忙忙,走进新人房,抱的金枝草,铺的新人床,两头一揿,状元直滚,两头一摸,五子登科。帐子帐四方,一对巧鸳鸯,铺床铺床,先铺两档,先生贵子,后生姑娘。
铺床人可得“红包”,红包一般藏在被窝内,也有故意藏在裤筒里,让铺床人不能轻易找到,以此逗乐。

撒帐
“撒帐礼”,即向帐子里或被褥下撒栗子、枣、花生之类,取它们的谐音“枣、栗子”(早立子),“花生”(花着生,不只生男孩或只生女孩,要男女都有)。边撒边念歌曰:“关关雎鸠进房来,在河之洲两帐开,窈窕淑女床上坐,君子好逑撒起来。”这其实就是巫术习俗的体现。象这种联想巫术形式在现实生活中还能找到许多。古代新郎新娘入洞房前,要把对方的头发各梳一缕出来,连在一起,表示两个人的生命要永远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于是后来有“结发夫妻”的说法。现在,新婚夫妻拜天地喝交杯酒其实就是祈求夫妻永远在一起的巫术遗迹。

抢床
小两口入洞房抢吃了枣子、花生、栗子之后,便要抢床。新娘使劲将新郎挤到偏位去,至少两个人在床沿并排坐,说是谁抢了床沿中央,谁以后就当家作主,另一个就只有听话的份了。石门壶瓶山保护区盛行抢床东头,谁占东头多,谁当家作主,常常抱成一团,只好相互商量,戏谑一阵。这些都是联想巫术的体现。

闹房
新婚晚上,宾客吃夜宵后,男女青年都进入洞房,要求新郎新娘跳舞、唱歌、讲恋爱经过,或者要求新郎抱新娘,或者同吃一颗糖,或同吸一根烟,在中间点火,大家逗捧两个新人,笑语喧天,俗称“闹房”,又称“新婚三日无大小。”因此,无论长辈晚辈都可以用各种怪问题戏弄新郎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沾亲娘的便宜。又用各种高难度动作去整治新郎倌,让他筋疲力尽,无力拥寝妻子。闹新房,新娘新郎只有用智慧自救,却不准生气,否则不吉。其中孩童闹房在于得赏钱,成年人闹房其目的则在戏弄新娘及伴房者,淫词戏语,信口而出,甚至故意触熄电灯,以达到他们“揩油”的小目的。当然闹新房,许多青年男女是借这块风水宝地相互闹,对歌,讲四方八句,输了就罚酒,常常男女挤眉弄眼,专兑挤一人,让他(或她)输。女的输了或女请男喝洒,必须喊:“亲(情)哥哥。”男的喊:“亲(情)妹妹”,且要喊得甜蜜,应得爽朗。闹至半夜,情投意合者则相约至村寨谈情说爱去了。
闹房是全国普遍的风俗,实则世界上别的国家也有。闹房有渊源的历史。据现在文献、典籍可以直追溯到汉代,《抱扑子》中把闹房称之为“戏妇”。杨慎的《丹铝续录》把闹房叫做“谑亲”。闹房顾名思义就是任亲朋好友贺客,逾越礼法,把新房中新人恣意嘲弄戏谑一番,多数时间是在新婚第一夜,送新婚夫妇入洞房时候开始直到夜深方散。当然也有扩大范围时间的。譬如石门女子出嫁行到半路,抬嫁奁的伕子突然发“脾气”不走了,非得让新姑娘走到面前装上一支烟,说上几句好好话,伕子们调笑新姑娘肉皮嫩,晚上快活可别忘了抬嫁奁的人……
石门人闹房明显有扩大范围的现象,本来只能戏新郎新娘。可他们连新娘的亲妹妹,送亲的未婚女子也不放过。而且有些青年男子在闹房时有意外收获。将新娘的妹妹或送亲的女子恋到手。当然,扩大范围的闹房与本题无关,不再赘述。
从石门闹房事件本身细加辩析,可以归纳出两个特点:第一,闹房是宾客的权利,无论胡闹到哪步田地,主家都得耐着性子忍受,否则不吉。第二,闹房只是一种形式,不是目的,就是说闹房的人不单是“闹着玩”,他们似乎另外有一个要达到的目的,这个目的从“新婚三日无大小”“越闹越发”的俗语中暗示出来。就是说,闹房的人可以放肆去调戏新娘,甚至熄灯后拥抱、亲吻、抚摸新娘也是有的,新娘都得接受。
追究闹房的起源,当然是邃古野蛮进代的遗留。但为什么“越闹越发”,不闹不吉?我们拿“初夜权”的观念来比较说明,似乎很有道理,否则闹房的起源问题便无法解决。 “初夜权”就是新婚的初夕,新娘的第一夜必须让给代表神的酋长、土王、族长享用,后来演变为新郎的同族和亲友,都有接近新妇的权利,以后才归新郎独占,众人再不可以侵犯新娘。这里“初夜权”和“闹新房”有着相同的特征:第一,行初夜权的种族承认族员亲友在新婚若干日内有接近新妇的权利。第二,他们相信,如果不让别人先享受新妇的童身,那么,她以后的唯一占有者——丈夫首先占有她就会有灾难来临,至少也会有晦气的。
这样一比较,闹新房与初夜权是同一个模型铸造出来的风俗是没有疑问了。为新郎除邪去煞,是初夜权的根本观念,亦即“越闹越发”的正当意义。当然不能说闹新房就是初夜权,只能说闹新房是初夜权的遗迹。从初夜权变为闹新房的过程大约可以这样推测:初夜权所从属的社会制度早已过去,一夫一妻制随着私有制度一同成立,开化了的人们,不愿意再看到自己私有的妇人,供族长、族人优先享用,但享用“初夜权”以避邪祈福的心理仍在,于是把“初夜权”的旧制度柔和化,游戏化了,把实际的交接变为了形式的戏谑,那便是古人谓之的“戏妇”今人谓之的“闹房”。

拜茶
婚期第二天,梳装完毕,新郎新妇便在堂中拜见男家各位长辈亲友,新娘一方由送亲上客执掌茶食和进见礼,给男家长辈一双鞋、或一双袜、或鞋袜成套,外带泡米、切糖、红糖茶,先拜父母,再拜高曾祖,再遍及伯叔远房及舅、姑、姨六亲。同辈百客吃散茶,吃散茶就不给鞋袜。男方吃茶者,要给茶钱,俗称“脸面钱”,这种吃茶俗石门称“吃把把儿茶“。

送上客
拜茶完毕,设宴待客,送亲上客到堂屋东侧(左)就坐,男家父母长辈齐聚堂屋西侧(右)就坐,新婚夫妇坐于男方正中,上客对男方父母提出保障新妇人权的要求,男方一一做出保证,俗称“整交待”。“整交待”过后,女方上客算是把本族姑娘完全交给了男方,男方在鼓乐鞭炮声中送上客启程。石门县南坪河乡大鹏村戴定发演唱、鲍明清搜集的《送上亲歌》就形象地描绘了“整交待”的过程。
上亲:请借都管先生金言,请主人来至华堂前。贫家(小户)女儿送到贵府,厨房又大,锅灶又生,望祈高亲多方看承,礼仪不周,望祈教训。
都管:请您父母伯叔大放宽心,公婆大人对儿媳一样看承。
上亲:一样竹子几样笋,一样人儿几样品?
都管:竹上笋,木上菌,几样品格几样待。您家娇女生得贵,冷水也当热茶饮。
上亲:贫家(小户)女儿生得愚蠢,长得粗笨,针指不齐,色线不清,望公婆大人耐心教训。
都管:借您上亲金言,给她父母转禀,请大放宽心。
上亲:贵府大人头戴顶子,身穿袍服,脚穿云鞋、肩挎雨伞,上走云南,下走四川。南京买来贵竹贵笋,北京买来海鱼海参,办成满盘盛宴,办得周到,做得齐整。
都管:初次为人,礼节不清。没办齐整,没弄周正。没买海菜贵笋,没办满盘盛宴。惭愧!惭愧!把亲家贵客一齐得罪。
上亲:来了多久,住了多时。移步转身,今日告辞。(回身致意)多谢!多谢!

在鞭炮齐鸣、唢呐齐奏的热烈气氛中男方都管先生、亲戚朋友送上亲出门,直到屋山头才转身。

回门
“回门”又叫“转脚”,湘鄂少数民族新婚夫妇第一次回娘家的礼节,也称“回娘家”,“拜门”“会亲”。“回门”有三种形式:①新婚后第二天,立即回娘家,因这天上亲才转回来,所以称赶路回门(赶上亲归路),②三日回门,③一个月后回门。石门土家族盛行“三日回门”。婚期第三天清早,新郎背一斗大米,夫妇双双同去女家拜谢新娘父母,女家至亲好友(多为送亲人)相聚陪新姑爷,并将过礼时男家送的十碗馔,全数热好设席,新郎新娘坐上席,举家欢宴,女家父母给新娘鸡蛋8至20个,新郎新妇必须当天回家,有“三日不空新房”的规定,否则老鼠啃家俱,夫妻吵架。回家后将鸡蛋煮熟,给父母或全家人筛蛋茶,吃蛋茶亦给新妇茶钱。
回门时谁走在前,谁走在后,也有行俗:新娘要打伞(晴天把伞背在背篓里)走在前面,新郎跟在身后,不能走在新娘前头。这可能受西南少数民族礼俗“不落夫家”影响,但传说石门土家人对女前男后的夫妻行俗是源于孟姜女“负骨”故事。5姜女千里寻夫,发现范三郎已死在长城脚下,孟姜女哭了七七四十九天,哭倒城墙,又用自己的指血辨夫:“是我的夫,血进骨,不是我的夫,趁骨流。”认出夫骨后,姜女儿不顾疲惫的身体,毅然把夫骨装进包袱里,挂在伞把上,挑在身后,踏上归途。石门人感佩姜女儿坚贞、刚毅,学姜女儿把丈夫放在身后的夫妻行俗。据说这样可以夫妻恩爱白头到老。诗人田泰斗竹枝词云:“茶礼安排笑语温,三朝梳洗共回门;新郎影落新娘后,阿母遥看拭泪痕。”
另外,女儿女婿回到娘家是不能同房的,出嫁女儿也不能扫屋。因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儿已成外人,外人当然不能在人家屋里男女同床睡,外人扫屋也会把财气扫走。

拜新年
拜新年是土家青年男女结婚的最后一个仪礼。先一年嫁出去的土家姑娘正月初二与丈夫一起提着糖酒,担着年粑走娘家。他们要到村寨每一户族亲家拜年,叫拜新年。全村老少都盼望“姑娘客”的到来。到了主人家,主人热情敬烟递茶,吃包谷糖,泡米儿。“姑娘客”虽然嫁出去不几天,但她和她的男人是村里每户人家最尊重的客人。开席时,一两桌筵席摆在堂屋正中,表示隆重。主家一定把新客让到最尊重的“上席”就坐。主家男人陪酒。宴席上,每人面前摆上一只大茶缸或者大土碗,内当家又将最好的包谷烧或头锅米酒一瓶一瓶、一坛一坛搬出来,既是大方好客,也是夸耀自家富有。席上酒过三巡,主客便开始敬酒劝酒。主人说:“承蒙你俩瞧得起,敬你一杯。”面对长字辈盛情,新客不便推辞,只好“一口清”。主家见新客喝完,满满地一杯又斟到面前说:“年轻人豪爽,奖你一杯。”而新客也会用满满的一杯酒回敬说:“难得大伯鼓励,今天我就借花献佛,敬您一杯。”就这样礼尚往来,一杯一碗,劝酒劝菜,直喝得个个红光满面,眉飞色舞才尽欢而散。
临出门,内当家必定赶出门外回报一些“打发”给“姑娘客”几元钱,几尺布,几个年粑,礼不在多,表示对自己族里新客的喜欢。“姑娘家”不接,常常在门前路上缠上一阵没结果,等在一旁的丈夫只好走拢去,亲亲地叫着“伯母”“婶娘”不必花费的客套话去解交。
至此,石门土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才算圆满结束。
除此之外,石门土家残留下来的落后婚姻习俗还有两种:
①姑表婚。土家舅权很大,外甥受父母责打,只有舅舅才能讨保,外甥长大,姑表优先婚配,俗谚称:“姑家女,伸手取;舅舅要,隔河叫。”现在“老表”开亲仍然存在,往往生个痴呆或畸形小孩,一对美好的土家青年男女从此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爬行在人生路上。
②就婚。哥死,弟弟没有婚配,亲族有权要求他与寡嫂婚配,弟弟如果不愿要,寡嫂才能与其他男人结婚,弟死哥也有权利与弟媳成亲,妻死,妻妹还未婚配,丈夫有权娶妻妹为妻,现在石门山区还偶有为避免“就婚”对象出走远游的悲哀故事。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