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澧州大鼓

澧州大鼓

关键词:常德澧县民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常德城市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changde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91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起源不祥,传说源自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现有资料来看,起码有400年以上历史。
    清朝嘉庆年间,澧州有一落第秀才苏金福,因屡试不中而浪迹江湖,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并爱上了丧鼓艺术。他利用自己的满腹才华对丧鼓进行改革,规范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等板式,大大提高了丧鼓的艺术表现力。他后半生致力于鼓词创作,先后改编、创作了《白蛇传》、《半日阎罗》等20多个唱本,为澧州民间艺人奉作范本。
    澧州大鼓经历了叫化子—打鼓匠—民间艺人三个阶段,经过400年的锤炼和艺人们的不断完善,现已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以“澧州官话”为体系的四大流派,即东腔、南板、西调、北路。西调以李启正(1905—1989)为代表,该派演唱以情节见长,腔板较为激越流畅,转腔圆滑唱词不受七字句限制,曲式结构较为灵活,音乐溶有少量的地方小调。东腔以金忠孝为代表,唱腔中糅进一些荆河戏、花鼓戏曲调,以“唱”见长,善于抒情。传人有余振扬、马丽君等;南板创始人为苏金福(1779—1842年)该派严守祖规,世袭传统,唱词结构是七字句,道白以“澧州官话”为主,故又称“官话派”、“一沟儿流水板”,它唱腔规范,打击伴奏严谨,音调单纯,由于它具有传统的继承特点,因而对研究澧县曲艺音乐的世袭沿革都有重要价值,该派的传人有郭祖敦、周召学等;北路代表艺人有刘清斌等,该派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它吸收众家所长,补己之短,其唱腔灵活性较大。
澧州大鼓是一种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铜锣、铜钹。唱词基本结构为七字句,后来发展为十字句等。除《小送歌郎》的唱词为三句一组外,其他词为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组,多组构成一段。每段要求一韵到底,常用韵11个:天、地、人、和、龙、虎、豹、豺、黄、花、黑。原先为一人一鼓坐在孝堂中演唱,改革开放后走进茶馆,并改为二人站立演唱或加乐器伴奏演唱。
    澧州大鼓唱腔十分丰富,分孝堂专用调及说书正调二部分。孝堂专用部分中的小调较多,并且地方特色较浓,如凤阳歌、姜女儿调、请神调等,尤以大送歌郎调最具特色,唱词结构为二人穿插唱七字句和五字句,音乐发声上为一人本嗓,一人小嗓,旋律悠长,听后难忘。说书正调部分共有五个板式即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每个板式又有不少腔,如一流的“平腔”、“硬腔”,二流的“软腔”、“讨米腔”,三流的“流水腔”、“哈哈腔”,慢板的“大悲腔”、“大颂腔”,数板的“垛子腔”、“吟诉腔”、“告苦腔”等。
    过去,澧州大鼓是穷苦人民的一种谋生手段,常年的沿门乞讨,击鼓而歌,使它的唱腔中“悲苦”、“吟诉”和祈祷的成份格外明显。
    澧州大鼓在澧水流域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也为澧县老百姓夺得了荣誉。60年代初,艺人郭祖敦在常德专区首届音乐、曲艺会演中演唱《李定国》获创作奖和演出奖,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派小车接他到省里作专场演出;1986年,民间艺人周子房、李经楚、马丽君代表常德赴省参加“湘曲大奖赛”,周子房演唱的《小上坟》,李经楚演唱的《捕风捉影》,马丽君演唱的《轿夫情》分获创作、表演5个奖项。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中国曲协副主席罗扬看后给了很高的评价,称这才是真正的地方曲艺。“全国曲艺志工作现场会”的音乐专家教授纷纷索要澧州大鼓唱腔的录音带。2002年,澧县报送女艺人刘静演唱的澧州大鼓《情与法》、《十字歌》两个节目录相带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国曲艺节,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看了非常高兴,并嘱咐湖南省曲协要对澧州大鼓重点扶持和加以保护。
     澧县现有曲艺茶社200多个,均由民间艺人演唱澧州大鼓,其中澧县曲艺馆,城南曲艺茶社、大堰当曲艺茶社、澧县曲艺协会,周子房“王三公子哪里是岳飞的对手”的轶闻,苏金福、马开地、丧鼓、澧州大鼓、说鼓、对鼓、渔鼓、三棒鼓等条文均载入《中国曲艺志•湖南卷》一书。澧州大鼓多次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澧州大鼓到了鼎盛时期,从艺艺人多达1000多人,其中有周子房、李经楚被纳入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周召学、刘清斌、王方、刘静等22个加入了湖南省曲艺家协会。澧州大鼓艺人为宣传党的各项中心工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其他文艺形式的兴起,澧州大鼓出现了严重的濒危现象,如从艺队伍缩小,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创作人员锐减、听众队伍老化减少,历年资料无人管理,流失严重,部分茶社房屋危旧,急待修理等。
    为了发掘、抢救、保护这一具有艺术价值和深受澧水流域人民喜爱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澧州大鼓,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完善保护措施,制定中长期保护计划,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我们才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后代。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